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

可讀性 readability


成功的理解是讀者與文本良好互動的結果,讀者閱讀高可讀性的文章時,會產生較好的理解,以及較佳的學習與學後保留效果(Klare, 1963, 2000)。若由教育角度來看,影響篇章理解的因素裡,文本因素相對於讀者因素容易著力也更具具備教育意義:只要提供適合讀者的高可讀文本,便可能有助改善理解的表現。
可讀性(readability)是指閱讀材料能夠被讀者理解的程度(Dale & Chall,1949; Klare, 1963, 2000; McLaughlin, 1969)。可讀性較高的文本具備某些特徵,例如:內文中有較容易閱讀的字詞彙(常見字、複雜度低、非技術性、意義清楚);句子結構簡單或包含較少代名詞與複合詞;內容符合讀者的先備知識,呈現方式適當地重述先前段落;提供相關知識;降低無關的干擾訊息等(Klare, 1963, 2000van den Broek & Kremer, 2000)。
可讀性研究的應用意義在於,如果我們將關於高可讀文本的特徵應用於閱讀材料的設計,則可以編撰易於被讀者理解的文章。例如:採用具體而生活化的詞彙,或選擇使用較短、複雜度較低的句子,以減少讀者的認知負荷,使其將認知資源用於篇章理解。又如:設計與讀者經驗有關的材料,讓讀者結合過去經驗增加文章處理的精緻程度,或是透過有組織的文章結構,讓背景知識較低的讀者減少推論的困難等。

摘自中華心理學刊接受稿(宋曜廷、陳茹玲、李宜憲、查日龢、曾厚強、張道行、張國恩(2012):中文文本可讀性分析:指標選取、模型建立與效度驗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